第197章 替罪羊-《大清弊主》
第(2/3)页
胤祯请安后,康熙照例赐座,俟其落座,康熙便道:“方才你四哥来朕这里为十三求情,恳请朕将十三胤祥谴去海军,免的他在京城惹祸,你怎么看?”
老四为十三求情?胤祯心里一惊,看来老四果然是察觉了自己拉拢十三,这才以退为进,先示恩于十三,一来取好十三,不让十三背叛他,二来,削弱十三对自己的感激之情,达到分化自己与十三的作用。三来,在康熙心里还能留下一个护全兄弟的仁义印象。端的是好手段。
只是不知道康熙是否也察觉了自己拉拢十三的事情?至少昨日去十三府上探望的事是瞒不了康熙的,胤祯快速的权衡着,揣摩着康熙的心意,若是满口答应,康熙会否有顾虑?再说,就此同意,这人情可全是老四的了,最好是拖上一拖。
想到这里,胤祯欠身道:“回皇阿玛,海军眼下虽然尚未成军,但迟早是国家经制之师,一应人事安排,皆由皇阿玛圣心默定,儿臣岂敢有异议,不过,儿臣昨日才去十三哥府上探望,十三哥目前行走尚不利索,此去上海,千里迢迢,儿臣怕引起十三哥的病情反复。”
老十四是什么意思?不愿意十三去海军?康熙闻言,不由微微一楞,瞅了一眼胤祯,难道自己判断错了?还是老四横插一脚,引起了老十四的警惕?不过,把老十三谴去海军倒是个不错的主意,既可让十三脱离京城这个是非圈,又可在海军布下一着闲子。
沉吟了下,康熙才道:“你离京尚有段时日,届时,在视十三的情形而定。”
“儿臣一切尊循皇阿玛圣意。”胤祯躬身回道,而后又接着道:“儿臣今日觐见皇阿玛,乃是听闻京城流传关于儿臣在广州被刺的传闻,听闻九门提督隆科多正派人严查。”
康熙并未接到有关此事的汇报,听闻之后,神情登时峻然起来,胤祯遇刺,虽然还没有任何的证据,但极有可能是骨肉相残,这事要传扬出去,不仅是皇室的一大丑闻,连带着他也面上无光,更是对他所提倡的‘以孝治国’的极大讽刺,若是在史书上被记下一笔,他这个千古一帝的光环可要逊色不少。
联想到这事之前一直没有风声传出,怎得胤祯一回京,就起了传闻,康熙颇为严厉的盯了一眼胤祯,沉声道:“此风声,可是你手下亲卫漏传的?”
“回皇阿玛。”胤祯从容回道:“随同儿臣前往广州的亲卫,皆已留在上海,并未随儿臣回京,一听闻此风声,儿臣便已严查跟随回京之亲卫,,并非儿臣这边走漏的风声。
此风声传出,无非两种可能,一是广州至京的商贾,捕风捉影。二是谋划刺杀的元凶,借机诬陷。”
康熙思忖片刻,亦觉大为有理,半晌才道:“京师人多口杂,仅凭步兵营,怕是难以禁绝,你有何良策?”
“回皇啊玛。”胤祯欠身回道:“儿臣以为堵不如疏,皇室传闻历来便为京师闲人津津乐道,越堵,越容易勾起人们兴趣,况且此事在广州闹的动静颇大,想完全封锁,殊为不易,不如善加引导,方是正途。”
“哦,如何引导?”康熙顿时来了兴趣,历来对传闻、谣言都是通过严加管制,以达到消除的目的,引导,也能消除谣言?
见康熙果然感兴趣,胤祯方沉吟着道:“皇阿玛,京报就是最好的引导舆论的工具,只需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,便能起到转移百姓注意力,儿臣在广州遇刺,只要能够推出一个人们能够接受,又合乎情理的替罪羊,这事自然就遮掩过去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