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5章 弟子礼-《福运娘子山里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辛子期也觉得当着病人的面这样说不太好,咳了一声,转移了话题。

    “我方才看过了,这两处愈合的挺好,而且那线竟然真的可以吸收。”

    这才是最让辛子期觉得惊奇的。

    虽然按季妧所说,这种线并不适合需要长时间愈合的伤口,但对于一些轻伤的缝合,简直无可挑剔。

    只可惜,此物价贵,又不易得,想大规模投入使用不太现实。

    “你可以试着自己生产。”季妧提议。

    辛子期微愣:“这个……怎么生产?”

    季妧答非所问:“你最近不是在筹建设备作坊?忙的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说起这个,辛子期面露难色。

    “作坊的筹建倒是不用费心,石膏绷带那些问题也不大,但第一套手术刀……找了好几位工匠,效果总是不太如意。”

    “那个急不得,要给工匠足够的时间去琢磨和打磨。设备坊成立,推出的第一批产品,还是以石膏系列和缝合线为主吧,等下我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制作方法写给你。”

    医用缝合线,作为医疗器材的一种,可以说很不起眼。但它在外科手术或外伤处理当中,用于止血及组织缝合,又是必不可少。

    可吸收性缝线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,特别是不应留有异物的部位,如胃肠道、胆管、子宫肌层等。

    不可吸收性缝线用于愈合缓慢的组织,如软骨、韧带、肌腱等。

    如果生产的话,最好是双管齐下。

    季妧知道的缝合线种类倒是挺多。

    按结构分的话,有单丝线、复丝线、捻合线;按种类分的话,有丝线、羊肠线、化学合成线、胶原蛋白缝合线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按直径划分的。

    但考虑到生物材质和金属材质的缺乏,以及生产工艺、灭菌条件等种种难关,最后还是决定根据当下的水平来吧。

    “你真不知道什么是桑皮线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,辛子期想都不需想。

    “我家世代从医,如果真有这样一种缝合线,不会一无所知。”

    他奇怪于季妧为何会这样问,好像大周就应该有这种线似的。

    其实季妧自己也觉得奇怪。

    隋唐时期就有医者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的记录。

    《删繁方》记载治金疮肠出的方法:“桑皮细线缝肠复皮,用蒲黄粉粉之。”

    《医心方》中曾记录:“若肠已断者,以桑皮细线缝合,热鸡血涂之,乃令入”。

    医史学家耿鉴庭记载的“桑白皮缝创伤法”,一直用到西医来华之后,才逐渐被其他方法替代。
    第(2/3)页